《从优秀到卓越》进度92

2025-08-02

一年以后,即1980年,华纳一兰伯特公司突然改头换面转行到保   健护理行业中去了,然后公司又公开说:“我们将全力以赴追随默克、 礼来和葛兰素史克公司的脚步 — — 每一个人都会竭尽全力。”

1981年,华纳一兰伯特公司又转回原来的方向,专注于消费产品 的生产及多样化经营。

6年以后,也就是1987年,华纳一兰伯特公司来了个180度大转 弯,即远离消费品市场再次追随默克公司。(此时,公司用于消费品广 告宣传的费用已经是研发费用的3倍——这对于一个试图打败竞争强敌 默克的公司来说,真是一个令人费解的策略。)

20世纪90年代初期,为响应美国克林顿时代发起的保健护理改 革,公司再次掉转方向,重新采用多样化经营模式和建立消费品品牌。

华纳-兰伯特公司每一位新上任的首席执行官都会带来一个新的方案,因而前任的动能积累就会被停止。沃德 · 哈根在1982年曾经试图 用巨资收购一家为医院提供医用品的公司以创造新的突破。3年以后, 他的继任者乔 ·威廉姆斯又把华纳一兰伯特公司从医用品供给行业中撤 出来,并因此注销了5.5亿美元的资金。接着他竭尽全力地致力于打败   竞争强敌默克公司,但是他的继任者又领导公司回到多样化经营和消费 品的生产上来。就这样摇摇摆摆,翻来覆去,公司的每一任首席执行官 都试图在自己构想的方案上做出一些显著的成就。

从1979年到1998年,华纳一兰伯特公司共经历了3次重大重 组——每一位新任首席执行官在任期内都会发起一次重大重组。为尽早 实现突破,公司共计裁员20000人。经过几次反复后,公司以往取得 的成果都突然破裂,接着飞轮便懈怠下来,再也不能积累加速旋转所需 要的持续不断的动能了。从此以后,华纳一兰伯特公司的股票收益在市 场上逐渐失去了优势,最终它被辉瑞制药吞并,从此不再是一个独立存 在的公司了。

虽然华纳一兰伯特公司是一个比较极端的案例,但是我们发现那些 卓越公司的对照公司也在上演着类似的故事(详情请见附录4.1)。尽管 各公司的厄运之轮的具体表现千差万别,但是它们存在一些非常普遍的 模式,其中两点值得特别关注: 一是错误指导下的收购行为;二是选拔 废除前任领导者努力成果的公司领导继任者。

被误导的收购行为

彼得 ·德鲁克曾经发现一些公司的合并和收购行为很少来自理性的 判断,而更多地来自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,那就是达成几笔交易比做一 些实际的工作更能使人兴奋地工作一整天。其实,这些公司都十分清楚 20世纪80年代普遍存在大量滞销货物的事实:“当情况变糟糕时,我们就去购物吧!”

为了了解收购在公司转变过程中的作用,我们对所有被调查的公司 的收购和被收购行为进行了一个系统性的定性和定量分析,收购和被收 购行为从转变期开始前的10年算起,直到1998年结束。尽管不同公司 收购的价值总量或是收购规模大同小异,但是我们确实发现那些实现跨 越的公司与对照公司在收购的成功率上有天壤之别

为什么实现跨越的公司的收购行为,特别是一些重大的收购行为 会有相当高的成功率?它们成功的关键在于,收购行为通常在刺 猬理念发展之后和飞轮积累起重大动能之后才发生。它们把收购 当作飞轮积累动能的推动力,而不是飞轮动能的创造者。

相反,那些对照公司总是千方百计地想通过收购或兼并的方式直接 跳跃到突破阶段,但这从来都行不通。在一般情况下,这些公司的核心 业务都处于窘困状态,它们却不顾一切地投入到收购的大潮中,期待快 速成长,或者分散对现存问题的注意力,或者使首席执行官看起来更有 能力。然而它们从来没有触及最根本的问题:我们在哪方面可以比世界 上其他公司做得更好,而这个方面既符合我们的经济指标又符合我们的 兴趣点?它们从来不明白一个简单的事实,那就是虽然你可以买到成长 方式,但是你不可能买到转变为卓越公司的方式。两个大型平庸公司合 并在一起,不可能创造出一个卓越公司。

分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