启动《从优秀到卓越》这个研究项目时,我们处在一种进退两难的 境地:在《从优秀到卓越》的研究中,我们应该怎样思考《基业长青》 中的观点呢?
简而言之,《基业长青》是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在斯坦福大学商 学院进行的一项长达6年的科研项目。它回答了这样一个问题:如何 白手起家建立并长期维系一家卓越的公司。我的研究顾问、《基业长 青》的另一位作者杰里 · 波勒斯和我共同研究了18家有名望的卓越公 司。这些公司历经岁月的考验,有些公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, 它们最终成为20世纪末的明星卓越公司。我们仔细研究了许多大公司, 如宝洁公司(成立于1837年)、美国运通公司(成立于1850年)、强生 公司(成立于1886年)以及通用电气公司(成立于1892年)。另外, 花旗银行(现为花旗集团)成立于1812年——拿破仑在同年进军莫斯 科!被列入研究的最年轻的公司是沃尔玛公司和索尼公司,两者都可以 将历史追溯到1945年。同本书相似的是,我们同样使用了直接对照公 司——3M公司和诺顿公司,迪士尼公司和哥伦比亚电影公司,马里奥 特公司和强生公司等18家互为对照的公司。总之,我们就是要在它们 几十年乃至几个世纪的漫长历程中,寻求卓越公司和优秀公司的本质 区 别 。
那年夏天,我第一次将《从优秀到卓越》项目的研究成员召集起 来,我问他们:“在此次研究中,《基业长青》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?”
“我认为它不应该起任何作用。”布赖恩 · 巴格利回答道,“我参加这个小组不是要去做一项衍生工作。”
“我也不是。”艾里森 ·辛克莱说,“新项目和新问题总是让我激动 不已,如果只是为你的另一本书做些补充,我想它是很难让人有成就 感的。”
“但是,请等一下。”我回答,“我们花了6年的时间进行前期的研 究,或许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开展新研究是有好处的。”
“我似乎记得,你之所以有这项研究计划,是因为麦肯锡公司的一 位合伙人谈到《基业长青》没有回答如何才能将一家优秀公司变得卓 越。”保罗 ·韦斯曼指出,“如果答案完全不同,我们该怎么办?”
这样的讨论持续了数周。后来斯坦芬妮 · 贾得的一番话使我改变了 看法。她说:“我很喜欢《基业长青》中的观点,但这也正是我所担心 的。我担心要是我们以《基业长青》中的模式作为参考框架,我们恰 恰陷入了圈套,证实了我们自己的偏见。”显然,从零开始风险会大大 减小。不管结果是否与先前的研究匹配,我们都应着手寻找可能发现的 一 切 。
研究刚开始,我们就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。首先,我们决定不考 虑《基业长青》的存在,开展从优秀到卓越的研究。我们既要看 清优秀公司向卓越公司转变中的关键因素,又要尽量避免先前研 究工作的影响,这是唯一的办法。然后,我们再回过头来回答, 究竟这两项研究有何关联。